团队志 | 张晓方:人生之幸在于找到无悔付出的事业

【人生之幸在于找到无悔付出的事业】
 

2019年

张晓方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入职十年。她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近十年的光阴似乎弹指一挥就过去了。十年,似乎如风过水无痕一般。然而,再细细一想,又似乎这十年,过得并不轻巧,甚至可以说挺沉甸甸的——有着沉甸甸的压力,沉甸甸的工作量,当然也有着沉甸甸的收获。”
 

2009年

张晓方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获得硕士学位。通过王燕芳的介绍,她得知北京大学有一个临床研究所,刚刚成立不久。“当时我认定临床研究是个朝阳行业,以后肯定会有大的发展,而且又在北医,是我的母校,所以我非常希望能够加入临床研究所。”张晓方本科五年在北大医学部度过。
 

新成立的研究所,也正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所以,张晓方一入职,就接到两大任务:一是研究所的第一个教育培训项目——“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CCDRS)”;二是“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学科的建设
 

“创新药物研发课程和临床研究学科建设,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崭新的领域,要如何做,做成什么样子,几乎无前例可循。每做一次决定,都意味着大量的资料搜集、讨论和反复修改。”张晓方回忆道。
 

【值得做,无谓辛苦】
 

CCDRS的创办和发展,是让张晓方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2009年,中国药物研发和管理体系正处于历史转折点。放眼全国,没有一家大学开设有提供创新药研发和管理知识的课程。


“当时,所领导们看到这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并认为中国想要建立和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制药产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就必须对现代药物研发和管理有全面系统地理解。”张晓方说。


秉承这一理念,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与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瑞士巴塞尔大学合作,创办了“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课程面向中国药物研发和管理行业的专业人员,系统地介绍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为中国培养创新药研发和管理的开拓者和高级专业人才。
 

CCDRS的主创合影


理念虽好,但落实起来却碰到许多困难。临床研究对于药物研发来说必不可少,但药物研发与监管科学的知识体系却远超临床研究的范畴。对于当时还刚刚成立的临床研究所来说,要举办这样一个高水平的国际培训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在当时,行业内普遍做仿制药,大家尚无意识和动力做创新药。如何获得行业的关注和认可,使课程能够在推动我国制药行业发展和转变上真正起到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课题。”张晓方解释道。


为此,所领导几经讨论,确立了发挥国际合作优势,紧扣中国需求的办学方向和工作策略。成立了中外专家共同组成的课程委员会,负责课程设置和推荐授课专家。所里专门成立了CCDRS项目办公室,负责协调和召集课程委员会会议,制定课程内容,并负责联络和邀请授课专家,招收学员及承担课程的日常管理等。张晓方从项目助理做起,负责准备讨论内容、组织电话会、总结和纪要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因为工作出色,2年后她即晋升为项目主管,开始全面负责CCDRS的日常工作。“因为国际专家与我们之间存在时差,我们只能在晚上11点到12点之间开会,每次会议大家讨论得都很激烈,往往开完电话会,反而睡不着了。”
 

张晓方主持CCDRS课程
 

“在课程推广上,所领导全体出动,调动大家所有资源。我们多方查找资料,列出可能感兴趣的公司名单,找出联系方式,做出推广材料和宣讲材料,一家一家登门拜访,其中有热烈欢迎的,也有被拒之门外的经历。”张晓方回忆道。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CCDRS仅用了短短的2年时间,就得到了制药行业的广泛认可。4年后,CCDRS获得欧洲药业培训计划(PharmaTrain)和爱尔兰海波尼亚大学的官方认可,在国内外制药行业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政府界、工业界和学术界交流的公共平台。从2009年到2019年,CCDRS累计培训学员980名。他们中间的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和监管机构的中坚力量。
 


“如果你认为一件事情是值得做的,是你的激情所在,其实就无所谓辛苦了。人生之一大幸事,莫过于找到一项你愿意为之无尽付出,而不会生悔之事业吧!”张晓方说。
 

有挫折,才有成长


临床研究水平是国家医学发展和创新水平的重要标杆,但临床研究在中国的开展状况却不容乐观。我国具有原创性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法、技术和设备很少,临床诊治指南和规范缺少基于国人的研究证据。造成这类现状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真正懂得临床研究方法的人才。因此, 建设“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科学,为国家系统培养懂临床、会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就成为临床研究所的一项根本任务。
 

“这在国内亦是首创,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临床研究发展对高级专业人才的急需,填补我国医学教育中的空白。”张晓方说。
 

“临床研究方法学”是专门用于指导和开展临床研究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它是在临床研究实践过程中,相关学科交叉融合,逐步形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 这个新的二级学科,课程设置是一个难点。国内外都没有现成可参考的模板。既要紧扣临床研究,又要区别于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等相关学科。我们广泛的借鉴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取其精华。同时,也认真研究了校内已经开设的相关课程,既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课程开展本专业的教学,又要区别于已有课程,满足本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需求。因此本学科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教学方式,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对方法学重新进行了分类和整理,使之更加贴合临床研究的需要。”张晓方介绍
 

二级学科专家论证会
 

2013年
 

“经过3年多的筹备,我们在课程设置、导师配备、临床导师邀请、挂靠单位洽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跌倒了就再爬起来。终于在2013年11月11日获批设立,并经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张晓方看来,所有的挫折碰壁都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所有的艰辛付出都是为了饱尝收获时的喜悦。
 

2015年9月,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立临床研究方法学专业的高校,北京大学迎来该专业首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3人。“临床研究(方法)学”学科挂靠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日常管理依托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教学实践上则紧密依靠北京大学各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专家,实施双导师制,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临床研究具体实践。


而今,临床研究方法学专业已开设专业课程15门,课时588小时。招收17名研究生,其中硕士研究生7名,直博和博士研究生10名。
 

探索未来,不负青春


目前,张晓方是北大临床研究所教育培训部主任兼北京大学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监管科学卓越中心办公室主任。
 

参加PhRMA亚洲会议
 

参加APEC RHSC大会


她带领着教育培训部团队,负责开发、组织和实施临床研究与药物研发相关的教育培训项目。此外,她还负责APEC健康科学研究院监管科学卓越中心的日常管理,包括教育培训项目、国内外交流合作和政策研究工作等。

 

无论是部门管理、教育培训还是政策研究,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吸引张晓方的地方。“我最喜欢的是在各项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不论是管人还是管事,我喜欢那种峰回路转,经过风雨,终见彩虹的快乐。”张晓方说。 
 
 
 

❖张晓方这样说

十年感悟——“有酸,还记得伏案工作到夜半,眼里的酸涩和泪花;有甜,还记得CCDRS第一次招生满员时的欣喜,二级学科获批后的兴奋,及种种付出后收获的喜悦;有苦,还记得在陌生领域内披荆斩棘的为难和屡次碰壁后的挫败;有辣,当然也记得筋疲力尽后项目终于完成的酣畅以及听到批评建议时的汗颜。”张晓方如此述说自己的心路。


十年成长——“学会了权衡轻重利弊,学会了等待时机,学会了集聚众人之力。”从25岁到34岁,从职场新人到部门主管,张晓方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挥洒在北大临床所,同时她也收获了做人、做事的一份成熟与稳重。


“我知道自己仍然在不停的探索和成长。”对未来,张晓方还有很多的想法和计划,但是她说不仅要仰望星空,还要脚踏实地,她坚信能和研究所一起迎来更好的明天。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