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开发了一款基于Bang's Blinding Index(BBI)的SAS宏程序,对提升临床研究的透明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学支持。
盲法(blinding)的目的是指让研究对象、研究者、疗效评价者无法分辨出是谁接受了何种治疗,实施盲法主要是出于两个目的:(1)减少参与研究的各类人员因其主观因素对结局事件可能产生的系统性影响,(2)提高对照组受试者的依从性。根据CONSORT和TIDieR指南的建议,研究者不仅仅需要报告是否采用了盲法,还需要具体描述盲法实施细节及步骤,以及评价盲法实施是否成功。
早期的盲法评估工具如James' Blinding Index(JBI),赋予了“不知道” (即受试者选择"不知道自己接受了治疗或安慰剂")这一选项最高的权重。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盲法的效果,但因其合并了所有组别数据,无法分辨组间差异,因此可能也会造成对结果的曲解。H Bang提出的Bang's Blinding Index(BBI)弥补了以上的局限性,通过分别计算每组的盲法指数,更清晰地展示了各组盲法成功情况。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本研究为临床试验研究者和统计学家开发了一款基于H Bang所提出的BBI的SAS宏程序。通过使用来自三项精神病学临床试验的数据——BBR、ELECT-TDCS 和 SELECT-TDCS,以上三项研究涵盖药物干预(双臂)、非药物干预(三臂)和组合干预(四臂)——提供了一种综合解决方案,用于可视化不同RCT设计中的盲法指数,并判断盲法是否成功。
图注:治疗组(Arm1)和对照组(Arm2)的BBI及其95%置信区间的森林图。绿色、黄色和红色界值分别表示盲法成功、可接受和失败。菱形标记为BBI,误差线表示每个BBI的95%置信区间。治疗组(−0.03)和对照组(0.08)的盲法指数均接近0,表明两组均实现了盲法成功。
盲法是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一项关键的方法学特征,尤其是在涉及患者报告结局指标的精神病学研究中。有效的盲法能够防止偏倚产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共干预的可能性。本研究开发的SAS宏程序不仅简化了评估过程,还提供了强大的可视化工具,为临床研究方法学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者简介】
本文第一作者:秦宗实,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EClinicalMedicine, JAMA Network Open,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等期刊。
本文通讯作者:武阳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IH科学基金、澳大利亚NHMRC科学基金、英国MRC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曾担任WHO心血管病预防、控制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所长、悉尼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曾主持开发了中国首个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主持制定了《基层高血压防治实用规范》,参与心血管病领域多个防治指南的起草和制定。有设计和实施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大型真实世界研究的丰富经验。2013年,牵头申请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学科,并获批教育部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他在NEJM、Lancet、JAMA、BMJ、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21部。“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均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APEC监管科学卓越中心主任等职。
论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60039/
盲法是随机对照试验中的一项关键的方法学特征,尤其是在涉及患者报告结局指标的精神病学研究中。有效的盲法能够防止偏倚产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共干预的可能性。本研究开发的SAS宏程序不仅简化了评估过程,还提供了强大的可视化工具,为临床研究方法学提供了重要支持。
【作者简介】
本文第一作者:秦宗实,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国家博士后国际交流引进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EClinicalMedicine, JAMA Network Open,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等期刊。
本文通讯作者:武阳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NIH科学基金、澳大利亚NHMRC科学基金、英国MRC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曾担任WHO心血管病预防、控制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所长、悉尼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曾主持开发了中国首个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主持制定了《基层高血压防治实用规范》,参与心血管病领域多个防治指南的起草和制定。有设计和实施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及大型真实世界研究的丰富经验。2013年,牵头申请中国第一个“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学科,并获批教育部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他在NEJM、Lancet、JAMA、BMJ、Nature Medicine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21部。“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均入选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APEC监管科学卓越中心主任等职。
论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66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