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第三阶段研究(Third phase of Clinical Pathways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China, CPACS-3)发现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医疗质量开展的干预显著改善患者出院后二级预防用药使用率,该研究近日在《Circulation: Cardiovascular Quality and Outcomes》杂志发表。该期刊是美国心脏协会(AHA)出版发行的权威心血管期刊之一。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者仍高达5%-25%。制定有效干预策略,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幸存者出院后6个月的MACE风险至关重要。既往观察性研究发现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改善与院内及出院后的MACE危险降低相关。CPACS-3主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出院时预防用药率显著提高,但这一效果是否能够在出院后6个月仍保持尚不可知。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分析了CPACS-3研究中23258例出院存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干预期入组11224例,接受院内以临床路径为核心的医疗质量改善干预,对照期入组12034例,接受常规急性冠脉综合征诊疗。与对照期入组的患者相比,干预期入组的患者二级预防药物使用评分在6个月时更高(干预期和对照期分别为65.8和60.4,调整后的平均差异为3.7[95%CI,0.3-7.0]),但6个月MACE发生率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5.8%对6.6%,调整后比值比为1.04[95%CI,0.83-1.29])。
CPACS-3研究是一项大型阶梯楔形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首次通过随机对照设计,证实基于临床路径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显著提高了出院后6个月内二级预防用药使用率。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我国各级医院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医疗质量改进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谢高强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武阳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谢高强副研究员
联系方式:gxie@bjmu.edu.cn
通讯作者:武阳丰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十项科研课题。在NEJM等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440余篇,主编和参编中英文专著21部。曾主持开发中国首个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主持制定《基层高血压防治实用规范》和《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曾任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培训与合作中心主任、中国乔治健康研究所所长、悉尼大学医学院荣誉教授等职。目前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规范化管理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生涯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均入选爱斯维尔全球2%顶尖科学家榜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重大慢性病的有效筛查与防控措施。
联系方式:wuyf@bjmu.edu.cn
论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18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