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报名 10周年所庆专栏 项目管理系统 邮箱 登录/注册
EN  |  中文

团队志 | 姚晨:先医生之忧而忧,后病人之乐而乐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6


■ 文/《北医人》记者  徐 璐

姚晨,我说的不是那个微博女王,我说的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主任。他是国内较早参与规范我国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的知名生物统计学专家。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医学思维偏形象,数理统计讲逻辑,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从小学奥数的姚晨,考入第四军医大学后,费了好大劲,才适应医学的学习方式。

如果不是1983年发生在姚晨身上的一件大事,他可能不会有机会,把医学和统计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结合在一起。当时,他正打算研究生报考航空医学专业呢。

1983年5月1日,姚晨与同学们到华山游玩,行至华山千尺幢,人群摩肩接踵,异常拥挤。突然,巨大的冲力下,十多名游客从垂直的崖梯上跌落。紧急时刻,第四军医大学的同学们,挺身而出,奋力抢救负伤游客。他们运用所学医学知识,紧急救护伤员,送往医院。他们冒着自身被砸伤、撞落的危险,筑起人墙,保护游客安全通过险道。

这次“华山抢险“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他们的故事被画进连环画。团中央授予华山抢险英雄集体“全国新长征突击队”称号,姚晨和其他10名抢险学员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回忆起这段往事,姚晨说:“我们能在社会进步中起到一小点作用,这让我感到骄傲。”

除了荣誉,这件事也成为姚晨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既是“抢险英雄”,又成绩优秀的姚晨,获得了保送本校研究生的机会,而且得以进入卫生统计领域,师从我国最权威的医学统计专家郭祖超教授。

做统计,需要数学好,奥数的功底,在这时又派上了用场。而临床医学的背景,又使得姚晨在日后工作中更得心应手。“搞医学统计,跟医生的交流很重要。只懂统计的人对医学不了解,我受过完整的医学训练,很清楚医生临床中会遇到的问题,也就更受医生们的欢迎。”姚晨说。

【统计学的核心是要控制偏倚】

毕业后,姚晨进入解放军总医院的统计教研室工作,主要的工作是面向临床医学研究生教授医学统计知识。

1999年在我国著名药物临床试验生物统计学者苏炳华的推荐下,还是副教授的姚晨加入了国家药监局组建的“新药评审专家组”,成为组里最年轻的专家。

这是姚晨职业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新药评审专家组,姚晨参与到我国首次制定新药临床试验生物统计指导原则的过程中。“我们干劲十足,心想把这件事做好,为国家做些事。”

中国的医学统计早年发展落后,统计、临床两者没有有效结合。“一方面,医生做科研的少,研究的规模也小;另一方面,医生会觉得,我做临床试验,跟你们搞统计的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的方法我不是也学了吗。”姚晨回忆当时的情况。

“有的医生认为统计就是算个数值,因为发表文章中必须有P值(反映两组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姚晨说,“但他没有从根本上理解统计的意义。”

2003年,“新药临床研究生物统计学术研讨会”召开,姚晨参与组织了这场会议。会议将美国FDA最新的统计学方法介绍到中国,给中国学界和临床界触动很大。“我们在这个会上,向医生们介绍如何控制偏倚,如何让研究结果更加可靠,医生们给我们反馈说,这些我们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很受教育。”

“统计的核心就是要控制偏倚(BIAS)。”这句话,被姚晨反复提及。

统计学家看世界的角度与医生的不太一样。医生的终极目标是,使用一切手段,想方设法把病人治好。医学统计学师,关心的则是,治疗方案中的某一项医疗干预,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对病情缓解产生了有效的治疗效果。

“我们经常会遇到医生说,这个新药我们用着效果很好,肯定是有效的。但我们做统计的就会首先考虑,这里面有多少是偶然因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统计师眼中,一切都要进行“无效假设”,抽样误差永远存在。“抽样误差越小,偶然性越小,才说明干预的有效性。”

“随机、对照、双盲”,能够最大程度地避免、减少临床试验中的偏倚,被公认为是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但在真正的实施中,在医学统计师看来,存在很多问题。

“随机分组,不是病人的选择,也不是医生随便决定的,而是由统计设计的‘随机化系统’决定的。医生严格执行这个方案,就能将性别、年龄和病情等已知和未知影响因素做到均衡分布,这就是统计的魅力。”姚晨说。

随机分组后,一组使用目标药,一组使用安慰剂,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谁吃的是什么,为的是排除人为干扰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才是最单纯的。

2005年,药审中心颁布了“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临床试验的生物统计学技术指导原则”和“化学药物临床试验报告的结构与内容技术指导原则”。

与此同时,中国开展的药物临床试验越来越多,呈现出,大规模、多中心的趋势。大量数据需要汇总和分析,医生单打独斗收集数据做分析已不现实,监管部门和评审专家对统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独立的第三方统计队伍逐渐被大家认可。

自此,临床试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学统计逐渐发挥了科学审评的作用。“这个变化,使得我们这些默默无闻做辅助工作的医学统计人员,走到了前面。”

【为医生科研服务,为病人造福】

在临床研究所姚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朋友赠予的对联:先医生之忧而忧,后病人之乐而乐。姚晨朋友多,医生朋友尤其多。


2004年,姚晨离开部队,转业进入北大医院。2008年6月18日,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成立,姚晨是成立初期的三个“光杆司令”之一。

“我深刻觉得,我们搞统计的是必须要为医生做研究服务的。我更希望的服务面大一些,不只是北大医院的医生,所以,当学校要成立临床研究所,我很乐意参与其中,建设这样一个平台能为更多的医生服务。”姚晨说。

临床研究的目的是对医学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科学验证,获得一个“无偏倚”的准确推断。而统计学则是研究不确定性科学问题的解决工具。

在姚晨看来:临床研究中,统计学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最后的数据分析中,更重要的是在临床研究设计阶段被重视。“一份良好的临床研究设计,应该是专业设计与统计设计的有机结合。统计学专业人员应作为临床研究团队中重要的成员,自始至终地参与整个临床研究。”

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对“骨科手术机器人”设计临床试验时,曾专门找到姚晨征求意见。

骨科医生关注治疗效果,他们认为评价指标是手术结果——即一年后功能恢复情况。姚晨提出了他的看法:以治疗结果作为评价指标,则影响因素太多,除了机器人的辅助能力,还有医生技能、术后康复护理、患者年龄等等。这样很容易使结果分析产生偏倚。

姚晨对机器人在手术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了解后,针对临床试验的目的,他建议将评价指标锁定为:X光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操作精度、导针调整次数等各项指标。

骨科手术机器人用25对病例完成了临床试验。日后,这一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一奖项中,没有姚晨的名字,姚晨说:“很正常,参与的人太多了。医生是主导,我们参与临床设计和分析,就是为医生服务。”

“临床为鲜花,统计是绿叶,我们不能喧兵夺主。”姚晨一直坚持的原则。“临床研究者对药物机理的理解,对病人治疗的意见,起到主导作用,而统计是一种方法和工具,能帮助临床研究得出更加科学的结果。”

在医学统计保驾护航下,试验结果“有效”,大家喜闻乐见;但当试验结果达不到预期设想时,更需要考验统计人员的“良心”。

上市公司的药物临床试验结果不佳,写报告向股民公布数据时却避重就轻、遮遮掩掩,姚晨审核时,发现问题,连夜修改,坚持把全部结果进行公开。“压力肯定会有,但我们必须坚持原则,科学就是科学。”实事求是是姚晨的一贯做法。“把阴性改成阳性,把无效说成有效,这样的事情我们从来没有过。”

“实事求是”的处事方式为姚晨赢得了尊重,“服务医生”的过程中也让姚晨收获了很多朋友,而他更自豪的是:“我虽然不是医生,但我通过与医生的合作,帮助了医生,而我们的研究成果最终也是用于治疗病人。”

【建团队,培养人才,服务更多人】

2017年,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姚晨获得了北京大学第三届产学研工作奖中的“先进个人奖”。姚晨获得过很多荣誉,对这个荣誉,他很自豪。这个奖项的背后,是从2014年到2016年,姚晨带领团队,签署、承担的80余项新药/器械临床试验设计和分析合同。

由于姚晨在新药临床领域的专业声誉,他为研究所带来了很多国内创新药物、器械公司委托的研究设计分析合同。姚晨带领团队,通过严格良好的试验设计,把握了药物和器械创新上市的进程和质量。

从无到有,姚晨创建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团队。

统计部的阎小妍记得2009年来临床研究所面试时,姚晨怕她找不到办公室,从五楼办公室跑下来,到大门口迎接了她。

建立全套标准化操作流程(SOP),通过项目,在实践中锻炼队伍,这是姚晨培养队伍的方式。

“姚老师很尊重我们的意见,他从来不会训斥人,但给我们很大的空间和平台,不遗余力地向业内推荐我们,希望我们也能在行业内成为有影响力的人。”阎小妍现在已经成长为部门副主任。

除了带团队,做项目,姚晨在临床研究所的主要精力还放在做培训上。他认为:“作为大学的研究所应该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研究所成立第二年,经过姚晨的牵线搭桥,研究所与瑞士巴塞尔大学欧洲药物研发中心、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药学院合作,开设了“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CCDRS)”。

这项课程旨在帮助中国制药企业、研发人员和政府监管人员获得最先进的药物研发知识、管理理念,促进中国制药产业科学有效地发展。姚晨一直负责第三模块的授课。到2017年,课程已经成功举办了九期,累计培训学员上千人,为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搭建了交流的学术平台。

而今,“临床研究设计培训班”、“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案撰写国际训练营”等诸多培训项目成为临床研究所的金字招牌。2013年11月,“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学科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一个多层次的、与国际接轨的临床研究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临床研究所逐渐形成。

 “做实事,不吹嘘。”在姚晨看来,之所以能取得现有的成就,得益于北大临床研究所秉承科学态度,做事踏实。

但同时,他也清楚地看到研究所面临的挑战。2008年时,北大临床研究首开先河,是国内第一个由大学成立的专门从事临床研究的公共平台。而今,后起之秀很多,随之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扩大国内市场,做好为医生服务的工作,加强人才培养,临床研究所的未来,我蛮有信心。”姚晨这样说。


【人物简介】

姚晨,教授,“临床研究(方法)学”博士生导师。

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

曾在解放军总医院(军医进修学院)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和统计咨询工作16年,2004年8月转业调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工作,主要从事医院科研平台统计咨询服务。

2008年6月在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组建设了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平台,致力于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研究,开展临床研究设计教育培训工作。与临床医生合作参与了众多新药、医疗器械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

主要学术任职有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肿瘤医学部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器械审评专家库专家。并担任多种国内医学杂志编委。
 


 

文章来源《北医人》第70期

  文章亦曾发表于《健康报》

  作者: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