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报名 10周年所庆专栏 项目管理系统 邮箱 登录/注册
EN  |  中文

听课笔记 || CCDRS周六专家论坛(二)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9-09

2022年6月18日,CCDRS周六专家论坛邀请了微境生物医药的谢雨礼博士和苏州瑞博生物的高山博士,就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两款反义核酸药物研发失败的原因解析,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听众们对本次论坛反响热烈、评价颇高,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听课笔记吧。

✪高英(辉瑞公司)
借助CCDRS的平台,有幸能聆听到谢博士关于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的精彩分享,高度概括总结了最前沿的生物新技术在新药开发领域的应用。

从历经百年的以生物技术中心法则为基础的传统蛋白质药物到因COVID-19再次引起业界重视的mRNA技术,谢博士的演讲覆盖了汇总了小分子,大分子,细胞疗法,基因疗法等多种药物和疗法,并分析和点评了药物发现赋能技术-人工智能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及其提高研发效率的可能性。谢博士还讲到了生物相变(相分离),这是一个从物理学视角出发给生物学带来了全新概念的新的融合技术,这几年已经引起了广泛科学家及资本的瞩目。

虽然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课程,但谢博士的这轮分享,却给了我们药物研发人员深深的启发,在中国做新药开发,“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是简单做一个follower,从归纳到演绎,要有critical thinking的概念。

真心收获满满,借用彭博的一句话“听一小时的课,胜读一年的书”。希望有机会能再次听到谢博士的分享。

✪杨光(岸迈公司)
有幸参加了CCDRS公开课程,聆听两位老师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最新进展,以及核酸类药物研发的具体案例分析。药物研发的目的是满足临床需求,这需要基于对疾病生物学的详细认知,用具体的先进技术产生候选药物,并通过科学合理的临床研发过程将其推向市场。其中,生物学研究和技术进展是药物研发的主要限速步骤。直到21世纪初期,药物治疗领域仍以小分子化学药物为主,其后随着蛋白类药物的发现和筛选、抗体工程以及生产技术的极大进步,治疗蛋白类药物的市场占比逐渐扩大,2012年修美乐(阿达木单抗)取代立普妥(阿托伐他汀)登顶全球药物销售冠军。与小分子药物相比,治疗蛋白类药物在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选择性和结合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其药效和安全性方面的潜在优势伴随技术逐渐成熟得以转化为临床获益和市场收益。

与小分子和治疗蛋白类药物不同,核酸类药物的作用靶标并非直接效应分子,而是遗传物质本身,如小干扰核苷酸和反义寡核苷酸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干扰RNA本身功能,沉默下游效应分子的翻译。与小分子/治疗蛋白直接作用于效应分子的作用模式不同,遗传物质调控过程更加复杂,且核酸类药物本身的成药性质存在问题需要克服。核苷酸修饰以及核酸递送等技术方面的进展逐渐改善了成药性,通过提高药物分子的稳定性和作用的空间选择性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帮助“核酸治疗”从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治疗药物。但应该注意到,药物研发的目的是满足临床需求,不同形式和作用类型的药物同台竞技,能者居上;生物学过程相对清晰,药物作用靶标明确的适应症往往已有成熟药物,且仍在迭代更新。例如毒性强但作用机制明确的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通过与Her2单抗偶联形成ADC,革新了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以前认为不可成药的靶点,如KRAS,目前已有多个针对KRAS G12C突变的小分子抑制剂上市或展现出优良数据即将上市。差异化竞争仍然是药物研发的重要考量,核酸类药物同样不能例外。与小分子和治疗蛋白相比,核酸类药物的潜在靶点分布更加广泛,但同时存在信号网络和作用机制更加复杂、生物学过程研究不充分、靶点选择困难等问题。从临床角度出发,安全性和有效性仍然是成药的根本评价指标,差异化优势决定了药物能否脱颖而出。以肿瘤免疫治疗中CD47-SIRPα通路为例,红细胞毒性一度使CD47单抗药物研发陷入困境,但后续通过亲和力调节、红细胞反向筛选等方法获得了低溶血毒性的CD47单抗,展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通路的药物研发随即重回热点。与小分子和治疗蛋白药物相比,核酸类药物的潜在适应症空间可能更大,治疗潜力的发掘程度仍然较低,可能在某些机制研究和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后取得重大进展。

◈CCDRS周六专家论坛依托于CCDRS系列课程,在每次课程期间的周六对公众免费开放。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将帮助参加者扩展视野、拓展思路,更好的将所学应用于实践。
◈欢迎您联系我们,以获取更多课程信息:
◈联系人:白雪老师
◈联系邮箱:baixue_pucri@bjmu.edu.cn
◈联系电话:010-8280-5563-转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