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着北京人的直率、热情和爽朗。
她做事不拘小节,认准了方向就埋头干活。
她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她也是80年代末赴美留学的那批人。
她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老年营养学硕士和营养流行病学博士学位,在杜克大学获得临床研究硕士学位,在美工作多年,又以一颗“赤子之心”归国回家。
2008年,当她得知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临床研究所”,她立刻投去了简历。她参与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初创之后的每一件大事,见证了研究所的每一步发展。她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副所长王燕芳博士。
♦临床研究所的第一个全职员工
2008年8月8日,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接到一个预约好的电话,来电的正是身在美国的王燕芳。王燕芳与武阳丰通过几次邮件,表达过她的求职愿望。武阳丰非常高兴,新成立的临床所正求贤若渴。在电话里,武阳丰说:“我们巴不得您来,但是我们现在一没钱,二没待遇,三连办公室都没有。”
武阳丰知道,王燕芳早年毕业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又在杜克大学读了临床研究的硕士,她的专业背景、工作经历非常适合北大临床所,而在沟通中,王燕芳对中国临床研究的前景、对临床研究所发展的思路更是与武阳丰不谋而合。
1977年冬天,插队两年的王燕芳走进了梦寐以求的高考考场,她报考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没想到父亲的一个电话改变了她的命运。“父亲把我的第一志愿全改成了医学,但实际上我更喜欢物理,即便是现在,我也很关注医学之外的科技领域,并尝试跨界组合。”王燕芳说。
1982年王燕芳从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系毕业,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现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工作。在这里,王燕芳开始了营养研究。1986年,王燕芳获得联合国大学奖学金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并获得老年营养学硕士和营养流行病学博士学位。
在康奈尔大学工作期间,王燕芳参加了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研究所-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合作的 “中国健康调查”营养与健康的大型生态学研究项目,及1995年中国全国糖尿病调查研究项目。
2000年,王燕芳赴杜克大学工作,参加了“使用膳食干预方法控制高血压(DASH)研究 ”和“采用DASH膳食方法控制体重 (PREMIER)”等临床研究项目。在这里,王燕芳参加了杜克大学临床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培训”,并获得“临床研究科学”硕士学位(MHSc)。
成立于1969年的杜克临床研究所,是世界最大的临床研究学术机构,也是美国最早开展“临床研究科学”学位教育的机构。王燕芳“着迷”于临床研究方法的“确定性”,“随机对照研究是最能说明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因为家庭的缘故,2004年,王燕芳决定回国。她在上海的研究机构工作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庭所在地北京。此时,有企业给她发出了邀请,但当她从北医的老友处得知,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内首家高校临床研究所后,内心的火花被点燃。
2018年北大医学 • 临床研究国际高峰论坛发言
对于武阳丰“没钱、没待遇”的“预警”,王燕芳决定“任性”一次。她喜欢大学氛围,怀念北医,更希望为中国“临床研究”的发展出一份力。就这样,王燕芳成为了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的第一个全职职工,她见证了研究所一点点发展壮大,也见证了十年间中国临床研究的发展。
♦培养临床研究专门人才
十年前,中国临床研究的状况与国际相比,非常落后。
王燕芳跟随临床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武阳丰到医院和临床大夫们座谈。有的大夫认为只有实验室里的研究才叫科学研究;有的大夫做临床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好文章;有的大夫直言不讳:“临床研究我们懂,我们和药厂做了很多临床研究项目。
这些表述让王燕芳大跌眼镜。“当时很多人认为临床研究就是药厂的商业项目,其实这只是临床研究中的一部分,最主要的临床研究是以临床医生为主发起的研究,是来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临床问题,探索新的诊疗及治疗办法的。临床研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对病人有所帮助。”
硬件的差距可以用投入来弥补,理念的差距则需要教育来缩小。“作为高校的临床研究所,教育、培训,培养优秀的临床研究专业人才是我们的使命。”王燕芳说。
王燕芳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CCDRS)的筹备组织。如何组织一次培训,这是王燕芳完全不熟悉的领域。“之前在国外办会就直接找会务公司外包,现在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做。没想到自己到了这个岁数,还要重新学一门东西。”王燕芳笑称。
王燕芳记得第一期筹备期间,他们每周要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相关人员开电话会议。由于时差,电话会议定在每周五晚十点。“一开会就开始争论,大家观点都不一样,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放下电话大脑兴奋得睡不着觉。”王燕芳说。
凡事从零做起,亲历亲为,在王燕芳和屈指可数的几位同事的努力下,项目慢慢地走上了正规。“我们研究所这些人真的是非常投入,很具有献身精神,这个团队特别团结,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努力。”王燕芳为团队自豪。
2009年国际创新药物研发和管理高级课程
(CCDRS)课程现场
如今,CCDRS课程已经蜚声海内外,是临床研究所的品牌课程。到2018年,课程已经成功举办了十期,累计培训学员上千人,也为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后来,临床研究所又逐步开设了“临床研究设计培训班”、“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案撰写国际训练营”等诸多培训项目,临床医生对临床研究方法学的重视也被逐步唤醒。
2017年第十一期临床研究设计与方案开发国际训练营
小组讨论
培训之外,临床研究所更是瞄准了“临床研究”的学科建设。王燕芳参与到学科创建的筹备工作中。
2011年,临床研究所在北医校园开了选修课《临床研究系列讲座》,王燕芳参与了最初的课程方案设计,现在仍担任该门课程的负责人。为了方便临床医学生来听课,这门课的上课时间设在每周六下午。课程请了临床、公共卫生、制药企业、政府监管部门及法律等各界与临床研究相关的专家,讲授临床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课程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学生中广受欢迎。
2013年,临床研究所获教育部批准建设我国第一个“临床研究(方法)学”二级学科并获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首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临床研究所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与国际接轨的临床研究高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国际合作中的里程碑项目
在临床研究所,王燕芳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分管国际合作。
2009年,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他们拜访了北大、协和、上海交大等几所大学。王燕芳代表临床研究所参与了第一次会谈,并做了发言。
经过双方的多次互访、深入了解,2010年,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共同建立了“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由双方共同投入资金,启动联合科研项目。王燕芳见证了在密歇根大学的签约仪式。
在北医与密歇根大学的合作中,临床研究所是其很重要的支持平台。从项目筛选、立项、启动,到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双方的沟通,临床所都起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项目评审中,我看着这些方案一年一年越写越好,看着咱们北医的临床研究队伍在成长。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夫成为了主力。”王燕芳说。
联合研究所的合作重点为心血管疾病、肝病、呼吸疾病、肾病和肿瘤等领域,通过组建双方合作的专家团队,将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中,以推动中美乃至世界健康。
“过去咱们国际合作仅限于迎来送往,没有实质的科研性的东西,与密歇根大学的合作是一次独特而成功的尝试,可以称之为国际合作典范。”王燕芳说。
北医与密歇根大学的合作成果确实有目共睹。双方在合作中不仅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而且促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在临床研究各个方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开拓了新型的国际合作模式,取得了全球临床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的瞩目。通过科研和人员层面的交流,双方在教育理念上也得以互相影响和学习。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在促进这一国际合作中,功不可没。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率领医学部代表团访问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参加北京大学医学部-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转化医学与临床研究联合研究所第八届联合研讨会。截至目前,双方联合资助项目总数达到49个,融入到联合研究所的双方科研人员越来越多,联合研究所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里程。
除此之外,临床所还与美国Duke大学临床研究所、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乔治健康研究院、墨尔本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曼彻斯特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世界顶级的临床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国际合作是临床研究所工作中极为出彩的一章。
2018年,是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回望自己的选择,王燕芳说:“幸运的是,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领导,更从年轻的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让我能保持年轻的心态,与他们共同成长。”在为临床研究所发展做出了大量管理工作后,王燕芳又回到自己钟爱的研究领域,于2016年开始,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心脑血管疾病营养及行为干预关键技术及应用策略研究》中的子课题《“中国心脏健康食谱”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评价》。
回顾研究所十年发展,王燕芳说:“十年中,我们确实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我们眼睛里望的是远方,脚下则要一步一个脚印,手中更要踏踏实实做事。”